98年港币狙击(98年港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本文目录一览:
货币战争—香港金融保卫战
1、年,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等炒家企图以做空港币和股市的方式,颠覆中国香港的金融稳定。他们低估了中国实力,但新生的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上演了一场激烈的金融保卫战。
2、虽然其中难免有其它散户震出来的筹码,索罗斯这些国际炒家的筹码应该在1000亿港币以上,据统计索罗斯在香港保卫战中损失8亿美元,也就是差不多60亿港币,这其中包括拆借港币的短期利息,蓝筹股筹码打压的损失,交易手续费,最终作为诱饵的沽空期指8月合约损失的12亿港币。
3、香港金融风暴是1997年。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1、这场金融保卫战不仅关乎香港,更是中国与国际金融势力的一次较量。中央政府的承诺和行动,显示了维护香港稳定和人民币价值的决心。没有中央支持和特区政府的坚决反击,香港可能会重蹈亚洲其他国家的覆辙。历史告诉我们,金融战争中,决心与策略的力量不容小觑。
2、在这场金融保卫战中,香港货币当局与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共同维护了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最终,香港成功地抵御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这场金融保卫战的成功,不仅让香港免于陷入亚洲金融危机的漩涡,也为其他面临类似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香港金融保卫战: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1992年以后,国际金融炒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狙击行动,先后攻克英镑、墨西哥比索及东南亚国家货币,然后将目光锁定在东方明珠香港。这场保卫战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日元贬值迫使日本企业转移至东南亚,资本流入引发泡沫经济,为国际炒家提供了攻击目标。
4、在这里我们将简单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做个简单的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人们津津乐道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与通常人们认为的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取得了阻击索罗斯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全面胜利不同,我认为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是坠入了精心设计的骗局。
5、年香港金融保卫战:与索罗斯的金融大战 历史总是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诲,尤其是那些惨烈的事件,总能让我们品尝到其中的滋味。对中国人而言,“8”这个数字往往象征着幸运,但在金融世界里,“8”并非总是吉祥如意的象征。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香港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98年国际投机资本对港币冲击的北京
1、国际投机基金狙击港币 自今年二月以来,泰国经济一直笼罩在金融危机之中,国际金融投机者(主要是对冲基金)利用大量短期货币资本在泰国进行套利,被迫使泰国政府放弃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不久泰铢对美元即贬值到38泰铢对1 美元,贬值幅度深达47%。
2、年1月,印尼盾再次受到攻击而下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浪潮袭来。港元又一次受到攻击。据香港金管局事后调查,国际炒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多方组织,借入港元。他们一方面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债券融资,另一方面将手中的美元债权转换为港元债权,神不知鬼不觉地备足了“弹药”。
3、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4、在1998年8月之前的四次对港币的攻击中,任志刚都以提高利率来应对,当时舆论叫他任一招,只此一招,而且还是错招。
5、年8月,索罗斯联同多家巨型国际金融机构冲击香港汇市、股市和期市,最后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损失惨重。今天,当索罗斯再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赞许当时的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和金管局总裁任志刚,认为他们的计划在对冲或抵销潜在风险方面确有成效。
6、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